2007-2008 冬。新年的那場瑞雪,在柏林!


2007年九月十一號簽下科隆租約,九月二十八號住進科隆住所,轉眼間已經過了三個多月。

從柏林搬到科隆前,我花了近兩星期的時間在網路上研究科隆市地圖,找到上班的地點,查詢科隆市的交通系統以便通勤上下班,科隆市的分區,各區的失業率,外國人口比率。最後,從柏林遠端遙控式地約了五個科隆的住所來參觀,訂了一晚的旅館,提上簡便行李,買了德鐵的會員卡 BahnCard 50,跳上ICE火車,來到遠在六百多公里的萊茵河畔。

十五歲為了就讀的高工第一次離家,那時的住所就是自己去找的,靠著這些年來的遷徙經驗,儘管上次找住所已是七年前的事,參觀和簽下住所的注意事項對我來說還不至於太陌生。

歷時近五個小時,深厚沾染著普魯士文化(preußisch)的我踩進科隆火車站大廳,對車站裡德文版廣播後接著播法文版嘖嘖稱奇,柏林火車站只有德文版和英文版。

作再多的事前功課,終究也只是紙上談兵,被科隆市車票自動販賣機整慘的我,不得不低頭地找真人服務。緊接著到書報攤買份詳盡的科隆市地圖。旅途的疲憊加上馬不停蹄地看地圖,找到約定參觀的住所,一個人要注意隨身行李,又要認路,還得談判交涉,一天下來真是狼狽不堪...可是過程中我發現,箂茵河畔的人(die Rheinländer)比起東邊的柏林人(Berliner)和善易近許多,同時他們講德語時向上揚的口音很滑稽,惹得我在心裡常偷笑。

一段時日過去後,回去柏林總有人問起箂茵河畔的光景,我說,『他們』吃好穿好用好,總之,過得比較好。可能受到鄰近法國的影響,餐館裡的菜單細緻許多,好多我沒見過的新菜式,不較東邊那麼粗枝大葉(Robust)。同時『他們』在重視餐飲之餘,也比柏林人(Berliner)要在乎門面,除了滿街相對光鮮亮麗的人兒之外,市中心三五步地就來一家健身房,舞蹈教室。也可能鄰近法國進而『交流』比較頻繁,這裡人兒的高度,比較不像在東邊那麼讓我有壓迫感,典型高大金髮碧眼的德國人不常見,通勤的路上我常暗暗地驚嘆,這樣纖細的人上哪添購新行頭呢?最後,走近全德連鎖商家,更會讓人氣得跳腳,明明是同一家店,這裡硬是有我沒見過的商品種類...沒辦法,東邊儘管講創意,文化活動沸沸揚揚,總是不食人間煙火,失業率居高不下,然而箂茵河畔工業區的富饒,『他們』的購買力是不可同日而語。

以前看新聞氣象,只看柏林市。現在看完科隆,視線會往東邊移。再怎麼冷,科隆總是比柏林暖上三兩度到五度以上(偷笑狀)。東邊的冬日要不是下雪就是灰濛濛的陰天,這裡就算是下雨也很少下一整天。箂茵河畔的人(die Rheinländer)比較和善或許和天氣有關?!

近來,不管德國東邊或德國西邊,常有人問我習慣了嗎?我回說:我不是那麼適應箂茵河畔的生活。

這對不清楚我過去的普魯士經驗的德國人來說,大概很難理解。在德國的概念底下,我畢竟是外國人,在柏林是,在科隆也是,外國人不適應我們德國的生活也是理所當然。這個答案對對德國不熟的人來說,應該也很難理解,不就都是德國嗎?我想起在台灣剛北上念大學的第一年也有人問過我:習慣了在台北的生活嗎?我說我還沒融入,台中和台北風土人情真的有差... 如果可以借用地理單位來衡量文化,其實普魯士與箂茵河畔之別有六百多公里。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d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